主办单位:广东时代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fzggzzs@163.com
主管单位: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广东时代传媒有限公司
出版周期:半月刊
编辑出版: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44-1729/F
国际刊号:ISSN 1003-6709
邮发代号:46-123
开本:16开
语种:中文
投稿邮箱: fzggzzs@163.com
张伟娜
摘 要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中学生网民的人数越来越多。现在的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 网络扩大了他们人际交往的范围;互联网具有匿名性特点,它为中学生不良情绪渲泄与释放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为中学生心理支持提供了新的渠道。但令人担忧的是,中学生上网大多数是热衷于网上交友、聊天、游戏和垃圾信息的浏览。学生们的这些网上行为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个别中学生因长期沉溺于网络,产生网络心理障碍。
关键词 网络环境 中学生 行为规范
中图分类号:G712.4文献标识码:A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他曾说过:“ 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发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性,一辈子享用不尽。”
1目前中职生的网络行为规范养成误区
一般认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基本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部分,这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在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迅速发展,高中生对于道德观念的理解已基本正确,开始运用道德规范来进行道德判断和评价,能按自己的道德观念去分析具体的道德情境并产生情感体验。当代中学生成长在社会基本安定的环境中,他们将走入的却是飞跃变革的社会,因此他们基本成熟的道德品质带有鲜明的现实性与社会性,他们的观念与习惯、思想与行动常常是矛盾的统一体。 这种矛盾有时使他们走进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误区。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的悖反
大多数学生在实际行为方面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常常出现诸如公共汽车上不愿或耻于让座、学生在许多场合不会说谢谢,对教室内、校园中的废纸杂物、尚在流水的公共水管等视若无睹、考试作弊、编造谎言欺骗同学、老师、父母、甚至打架斗殴等一系列违背道德规范的现象,这显示出他们在道德认知与行为之间存在巨大反差。
1.2价值与尊严的重新定位
曾几何时,一个热爱劳动、体贴家长、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的孩子就能够让父母和老师感到欣慰满足。而如今这些都远远不够了,它们甚至退居到次要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能挤进重点中学、名牌大学,这才是学生的自身价值和人格尊严之所在。不可否认,变化发展的物质世界与人类的精神世界是互相作用的。如果我们的德育也陷入迷茫,那么贻误的将是一代人。道德的说理教育以及其它的道德宣传有助于道德知识的普及,加深受教育者对道德规范的认识。
2重视道德践行养成良好网络习惯
道德行为习惯是与一定的道德需要、道德倾向联系的自动化的行为动作,它是一个人由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品质的关键因素。因此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提高他们的综合道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2.1完善“他律”倡导“自律”
学校是学生教育的主陣地,学校工作的许多方面都可能有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通过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制订与实施,使学生熟知并达到学校生活中具体的行为要求;建立良好的奖惩与激励机制并及时分析总结学生良好道德行为养成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在班级中创设产生良好行为的情境,形成健康的舆论,杜绝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在课内外、校内外活动中,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条件,明确联系的目的、意义与要求,并使学生知道练习成败的原因有了严格的他律,还要辅之以被教育者的内心自律。
2.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不同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个性差异以及所遇事情的性质与程度不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是不相同的。对具体对象、具体问题,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或正面教育、严词警告,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委婉启发;也可以活动矫正,运用集体力量时常督促,因人因事而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力求收到最佳教育效果。
2.3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教师要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在其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曲折性、长期性。从哲学角度看,事物发展的趋势就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从心理机制上说,习惯是经过长期多次强化和积累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动力定型和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系统。一个人要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很艰难的,只要有一次经不起诱感而失去了对道德的追求,重新做起会变得更加困难。
总之,对待网络,学校、家长既不能因噎废食,因为网络的负面影响而禁止学生上网,也不能让中学生在网上任意漫游而拔苗助长撒手不管。我们应该顺应网络时代的召唤。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尽可能地减少网络对中学生的消极影响。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对是非、美丑、善恶的判断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作为家长,要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在孩子上网时进去看看,了解孩子在网上做什么,并要严格控制上网时间,不影响正常的休息。
参考文献
[1] 窦红.学生课间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1(02):16.
[2] 朱卫兵.俄罗斯文化传统与列宁晚年文化思想的形成[J].学理论,2013(10).
[3] 朱红梅.社会变革与语言教育:民国时期学校英语教育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