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广东时代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fzggzzs@163.com

你的位置: 首页 » 论文鉴赏 » 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封面

主管单位: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广东时代传媒有限公司

出版周期:半月刊

编辑出版: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44-1729/F

国际刊号:ISSN 1003-6709

邮发代号:46-123

开本:16开

语种:中文

投稿邮箱: fzggzzs@163.com

《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
投稿邮箱:fzggzzs@163.com
论文鉴赏

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9-10-08 阅读数:546

朴莲淑

摘 要 小学数学课堂越来越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孩子们利用已有的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使他们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能自如的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当中出现的问题之中。动手实践是一种手、眼、脑同时参与学习的高效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适当的让孩子们动手操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使课堂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动手实践

1动手实践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一旦形成,学生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有趣的内容,新意的教法,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课堂上灵活运用动手实践,恰巧适合小学生好奇心强和好动的心里,以边玩边学的形式来探究新知,同时也很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中,了解棱的特点的时候,教师先让同桌同学动手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看到颜色各异长短不同的小木棒孩子们的兴趣马上就提高起来了,每个人都是那么积极的参与制作长方体的全过程,同时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会轻松发现长方体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是一样的,还会发现在每一个定点上都会有三条不同的棱相交。这样在接下来认识长方体长、宽、高就特别容易了,还有不用教师的特别引导他们也会轻松求出长方体的棱长和。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实践参与学习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的知识也比看教师分析、讲解获的知识牢固得多。

2动手实践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应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自身的努力,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而动手实践能更好的让学生在实践中轻松的发现问题,找出规律,并解决问题。如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已画好的长方形里摆一摆,数一数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小学生天生好动,一听到动手摆,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都认真思考一行摆几个,能摆几行,一共需要几个小正方形等简单问题。发现自己能轻松的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学生的兴趣就会越来越高,自信心也更强了。同时他们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有关,又通过求几个长方形的面积验证,最终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通过反复实践得出的公式学生不用死记硬背也能轻松的都能掌握。在课堂中,老师充分的体现了主导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思维方法、科学探究方法的获取,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同时通过辩论及交流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动手实践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生受年龄特征影响,思维具有直观行动性特点。动手操作是他们直观思维的重要方式。而逻辑思维若离开动手操作的感性支持,往往会产生障碍。所以数学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必须重视创设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探索發现。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在余数的除法中,余数要比除数小。教师先让每个小朋友拿着5根小棒,每2根分1份,求分成了几份?还剩几根?再让小朋友拿着8根小棒,每3根分1份,求分成了几份?还剩几根?初步感知余数比除数小。再让每个小组长给自己的每个组员发1张图(图上的个数不相同),然后大家动手圈1圈,填填表格,讨论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就发现了:计算余数的除法,余数都比除数小。从学生的实际动手分小棒,到分小组合作动手圈圈,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自己去探究、分析、归纳、总结规律,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动手实践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操作实践是能力的源泉援思维的起点。它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形象化,把枯燥乏味的文字叙述变成有趣的、快乐的、带有思维形式的游戏,从而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心理活动,以达到知识的内化。小学生的理解、记忆还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耐心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思考,从而揭示规律、掌握知识。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中。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数字的认识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所以对简单的加法或减法也不能理解,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已经具备的数数的能力,运用数小棒、手的关节(或其它物品)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在中年级进行分数教学时,就地取材,利用折纸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如讲1/6、1/2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把一张方形纸对折两次,然后教师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这样做不仅简单、方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自然数、加法、减法、分数等的意义,而且还能避免因死记硬背而不能灵活地运用知识的弊端。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充分地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同时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编辑整理: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杂志社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