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广东时代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fzggzzs@163.com
主管单位: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广东时代传媒有限公司
出版周期:半月刊
编辑出版: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44-1729/F
国际刊号:ISSN 1003-6709
邮发代号:46-123
开本:16开
语种:中文
投稿邮箱: fzggzzs@163.com
周博 梁丽娟 何涛见 廖艳芳
摘 要 宗祠作为中国农村社会最重要的祭祀建筑,是传统社会文化艺术精神的物质表现形式,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本文以“敬德堂”重建为个案,通过对其建筑空间序列、平面形制和立面形态进行分析,阐释了宗祠建筑艺术精神中所蕴含的“尊礼崇德、教化治理”的内涵。
关键词 宗祠 空间序列 尊礼教化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从古至今,传统宗祠历经兴衰罔替,随着美丽乡村的快速推进,以宗族血缘为脉络的乡村,又重新焕发重建祠堂修谱纳牒的景象。通过重建宗祠可以敬宗收族,尊礼崇德,凝聚人心,探究宗祠文化中的精髓,弘扬宗祠礼制的社会教化价值,挖掘其深厚的人文内涵,为基层治理提供支撑,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而,本文以江西南昌三江万氏宗祠“敬德堂”重建设计为例,通过对其选址布局、建筑空间形态和平面形制等方面分析,诠释在新时代背景下,宗祠人文艺术的内涵。
1万氏宗祠“敬德堂”概况
万村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三江镇东南,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为江西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据《万氏村志》记载:“万村其远祖上可推为毕万讳金,黄帝三十五世孙,周惠五庚申,晋伐魏、耿、霍三国,金首功,遂封金于魏邑万水之上,赐姓万,封爵为大夫,故曰毕万,万氏从此始”。后历经战乱,逐渐南迁至洪都,现今万村始建于元代大德元年(1297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万村西邻抚河,南靠清丰山河,属赣抚典型的冲积平原地形,地势北高南低,水系发达,植被茂密。万村世代尊儒重教,文风蔚然,人才辈出。
万氏宗祠堂号为“敬德堂”。“敬”其意取自《弟子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教导族人孝敬父母,尊长爱幼。“德”出自于《论语·里仁》篇中,“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告诫子孙以君子为师,以德义为本,处事坦荡,心怀家国。正如黄石公于《青囊经》所述,“气行于地,形丽于天”,表明建筑的选址需因形察气,充分依据周边地形地貌、河流走势等自然环境因素,择优而址。“敬德堂”背枕灵山,面临泮塘,首仰紫徽垣,藏风纳气,气聚化形,风水之势上佳。在万氏宗族建造宗祠的理念中,认为遵循天势,则能庇佑宗族昌隆。宗祠位于村庄的最高处,坐北朝南建于高台之上,视野开阔,符合五运六气中的气势万物,一元真气的思想,并由南至北逐渐抬高,寓意四季常青步步升。因而,“敬德堂”的选址既体现了传统士大夫“择山水而居,寄山水于情”的田园理想,又融汇了阴阳五行的玄学之妙,追求人与自然之平衡,物气之共生。
2尊礼而明序:“敬德堂”的空间艺术特征
《论语·为政》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表明礼制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道德,规范人的言行准则,倡导“长幼有别,尊卑有序”。进入新的历史发展与变革时期,礼也渐被赋予更多丰富的内涵,宗祠作为农村社会礼制的重要载体,建筑“尊礼而营,依礼而造”,反映了传统乡村浓郁的宗族伦理和礼制观念。
“敬德堂”巧妙地将“礼之序”与“建之艺”相互融合。(图1)“敬德堂”南北长50米,东西宽26米,建筑面积1160平米,面阔五间,为四进、三庭院、内回廊天井式的建筑布局,以一条中央轴线将门堂、享堂和寝堂三个主体依次连接,空间成纵向多层次递进式延伸,形成以“享堂为核、庑廊为辅、天井为珠”的空间序列,使得空间尺度呈现“前低后高、从小到大、由抑至扬”的变化,利用空间的对比与次序,既营造了传统宗族礼法中的“尊禮为上”的理念,又使得建筑空间相互渗透,富有节奏韵律感,契合了祭祀活动对空间的要求。
2.1门堂——空间序列之起始
《黄帝宅经》有云:“宅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雅,及为上吉”,说明传统门户空间的重要性。宗祠的门户即指门堂,不仅是宗族社会地位的象征,而且体现宗族的文化价值观。江西传统宗祠由于受庐陵文化的影响,儒学之风盛行,宗祠门户皆以简洁素雅为美,具有“至德谦和”的特质。“敬德堂”门堂依据《朱子全书》所述:“祠堂之制,三间,外中门,中门外为二阶”,门堂的正门宽2米,高3.8米,呈长条形,位于中轴线中央,上方有坡顶门罩,以青石镶嵌门框,两侧为厚重的实墙,利用虚实对比,强调视觉空间的封闭性,通过大门空间的塑造,体现万氏族人“谦恭、修身、齐家”的精神品质。门堂平面形制为金厢斗底槽,采用柱式围合于主体建筑内形成一圈环廊,环廊四周墙壁上立有功德碑,环廊中间为天井,既可以调节门堂内的小气候,改善通风采光,遮风避雨,又能减弱空间狭小造成的压迫感,使视觉更开阔。矩形天井下方地面下沉40厘米,以收集屋面排入的雨水,并通过暗管导出,意为“四水归堂,聚财纳气”。地面中间呈纵向用整块石板砌筑“仁孝桥”,寓意“读圣贤书、行仁义、兴家礼、存忠孝”,每逢重阳节,全族推选出敬老爱幼的榜样,身着传统汉服,跨过“仁孝桥”,行族礼,接受表彰,并把事迹镌刻于功德碑上,为后世所学习,以此教化族人。
2.2享堂——空间序列之主导
江西传统宗祠通常为三进三堂式,而三堂中最重要的是第二进即享堂,作为整座建筑的核心,它是日常举办各种庆典活动的主要场所,族内进行重大事件的商议,婚殇嫁娶均在此举行。“敬德堂”享堂的设计秉承了“大空间、大柱距、大纵深”思想,享堂占比最大接近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为五开间四进深,长宽高接近于黄金分割比,中央三间最宽,两侧变窄,形成集中式构图,靠南侧立有四颗金柱,寓意“四礼”,正如宋代王应麟《人伦·四礼》中所描述:“正家以四礼,冠婚丧祭”,人皆应依礼而事、尊礼而行。享堂相比门堂的封闭和深沉,它通过南北两个天井,使得空间明亮通透,满足祭祀对空间的使用及人流集散的需求。享堂之北有一突出四周方形抬高的平台,为“参亭”,可作为女子出嫁起轿与金榜题名落轿之用,也亦作主持宴会活动的主席台,是整个享堂内视觉的中心。当举办活动时,建筑轴线中央的正门开启,宗族内声望斐然的长者从正门进入,其余族内晚辈排列依次从东侧崇礼门和西侧敬德门进入,形成中央为主、左右次之、“左通”而“右达”的空间效果,利用空间的开敞与封闭、围合与渗透,营造强烈的仪式感。故以享堂为主体组织宗祠内部空间,不仅强化了宗祠各空间单元之间的联系,也顺应使用功能的序列与连贯,突出了宗祠礼制对族人日常生活的作用。因此,享堂的空间形式凸显了传统祭祀建筑“以礼为序、以和为贵”的特征,衬托出当下万氏族人追求“家国同构、和睦相处”的精神内涵。
2.3寝堂——空间序列之帷幕
寝堂原指皇家宗庙后殿,安放先人衣冠之处,“寝”字源于“暮寝而思之”,明世宗允民间建宗祠始,也指民间宗祠内供奉祖先牌位的场所,作为子孙参拜的空间。“敬德堂”寝堂位于建筑轴线的最北端,古语有云:“北为贵者”,先人牌位临北面南而设,族人朝北而跪拜。寝堂相比享堂空间更显狭长,整体略抬高,采用檐柱与金柱组合形成半封闭的空间,寝堂与享堂之间通过天井过渡,竖向用镂空窗扇加以分隔,既能分隔空间,又可引导阳光透过天井照射至寝堂神龛之上,气氛凝重而肃穆,巧妙的利用光影效果渲染此处的庄严。寝堂的西侧设钟楼,东侧置鼓楼,钟鼓楼两侧各有楼梯通至楼上夹层厢房,厢房面向享堂布置环形外廊,外廊和钟鼓楼相互贯通,古有女性不能入宗祠之风俗,现已打破此规定,女性也能纳入族谱,故楼上厢房可作为女眷祭祀之用,体现了“人皆导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思想。当举行祭祀礼仪时,击鼓鸣钟,正门开启,族人按长幼之序入内,立于享堂之下,目视神龛,族长立于龛前宣读祭文,族人行跪拜礼,共同追忆先辈的功绩,缅怀逝去的亲人,感恩生活的可贵,激励自己奋发图强,自尊自立。由此,通过寝堂空间的塑造,利用举行祭祀礼仪,让族人感受祭祀的庄重,以达到对族人进行教化的目的,实现对传统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的践行。
3朴而益美:建筑的装饰艺术特征
《丽人行》中云:“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用拟人的手法描绘肌理与色彩在建筑中的运用。江西传统宗祠受庐陵文化的影响,材质多采用当地的青毛石、灰砖瓦,色彩淡雅,使得建筑展现“谦和”与自然协调融合的特征。万氏族人世代相袭“尊礼崇德”、“至德谦和”的精神特质,由此演变为“人朴文美、柔和礼美”的审美观。“敬德堂”运用建筑材质的对比,色彩冷暖搭配,细部装饰等方式,将人之“德”、建之“艺”与文之“礼”三者相互结合,体现了族人对“朴而益美”的建筑審美与文化价值的认同。
3.1建筑立面肌理的素雅美
“敬德堂”为砖木结构,外墙为砖石,内部为木构架,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组合的屋架,硬山屋顶,建筑尺度比例协调,色彩朴素淡雅。基座用大块芝麻灰毛面大理石勾粗缝砌筑,边缘压线脚,墙面为小块条形灰砖筑清水砖墙,一平一立,错缝搭接,用白灰勾细平缝,两端山墙出屋面向上收分成三段,既丰富了屋面的空间形态,又起到防火阻燃的作用。山墙顶部用青瓦侧立密排成起翘,弧线舒缓柔美,檐口轮廓用白色色带嵌入,作为墙身与屋面间的过渡,同时又打破整扇墙面的单调,使得材料的肌理与形体的韵律相得益彰。因而,“敬德堂”建筑整体色彩呈现黑、白、灰的水墨图卷,配合远山之翠、近水之绿,营造出传统山水画卷般的诗情画意。
3.2建筑构件的结构美
建筑之美,也体现在构件之美。当前,建筑装饰趋于繁杂和堆砌,过渡的装饰削弱了建筑的艺术价值,造成重形式而忽视功能,导致审美紊乱与疲劳。“朴而益美”的装饰理念体现在建筑装饰部位的选择,题材元素的运用,进而使建筑构件结构、功能与装饰相均衡。 “敬德堂”内部主体素雅,主要的梁、柱、枋一般雕刻较少,表达构件的逻辑性与结构美,也体现“人之德廉静寡欲,物之美朴而简饰”。次要的连接构件,如月梁、雀替、窗扇进行适度的装饰,形式采用苏式彩画,以展现“耕读”、“节俭”、“乐善”、“仁义”为主题的内容,朴素淡雅,诠释万氏族人“明月清风无人不有,抚琴作赋自足以娱”的精神内涵。
4结语
宗祠建筑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建筑不仅展现极具地域特色的风貌特征,而且蕴藏深厚的宗族礼制等文化价值。建设美丽乡村背景下的广大乡村,发掘、保护和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留住文化之根,记住乡愁”已成为社会的共识。通过万氏“敬德堂”的重建,研究建筑空间与装饰艺术特征,充分诠释了其包含的“尊礼崇德”文化语境,体现万氏族人的“朴而益美”精神品格和人文意识,将对构建和谐稳定的基层社会,教化民众,由宗族认同延伸到国家认同,建立家国同构的价值观发挥重要的作用。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美丽乡村背景下的江西宗祠建筑艺术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8YJC760149;江西省2017年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项目编号:YS17217;江西省2017年艺术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YG2017164。
参考文献
[1] 胡绍宗.敬神与娱人:传统宗祠建筑空间的形式内涵——以鄂东青山柯庄祠堂为例》[J].装饰,2014(10):125-126.
[2] 黄成,陈娟.黟县屏山村宗祠空间组织结构研究——以光裕堂为例[J].装饰,2016(02):109-111
[3] 钱杭.中国宗族史研究入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4] 徐杰舜,周耀明.汉族风俗文化史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5] 周斌.河阳古村的祠堂建筑及文化探析[J].装饰,2011(03):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