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广东时代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fzggzzs@163.com
主管单位: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广东时代传媒有限公司
出版周期:半月刊
编辑出版: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44-1729/F
国际刊号:ISSN 1003-6709
邮发代号:46-123
开本:16开
语种:中文
投稿邮箱: fzggzzs@163.com
李琴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读”作为贯穿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条主线,教者将如何构建以读为本的教学模式,凸显语文课程的特点呢?
关键词 语文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1设置悬念,让学生想读
悬念,在我国古典小说里叫“扣子”,往往是在情节发展到高潮时停下来,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后事如何”,以引发人的阅读或听讲的兴趣。引发学生的阅读的心理倾向,就是要巧妙地设置一个“扣子”,最大限度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如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可这样引入:“三国鼎立之时,蜀国的诸葛亮与吴国的周瑜同谋共事,共同抵御魏国的进兵,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计要诸葛亮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仅仅用了一些草船,在短时间得到十万支箭。” 说到这儿,教师可略停一会儿,设置一个“扣子”,问:“诸葛亮凭什么“神奇力量”用草船借来十万支箭的呢?想知道就请翻课本尽情地读吧。”这样,引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心理倾向,便会迅速地翻开书,认真地读起来。
设置悬念导入法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最佳的方法,也是教师课堂教学采用得最多的一种导入法。它主要是根据课题介绍有关知识,然后在关键处提出趣味性的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引起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
2激发兴趣,让学生乐读
兴趣是人们探求新知的一种心理体验,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时产生的一种积极兴奋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兴趣能使学生对客观事物产生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从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入手,减少被动阅读的成份,让学生自己乐读,愿读。而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就必须根据不同内容、不同裁体的课文,以及不同的目标要求,采用不拘一格、灵活多样的阅读形式,如在感悟语言时,可以轻声读;表达情感时,可以大声读;为烘托气氛,抒发内心的情感,可以配乐齐读或配乐点名读。有时还可以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互读互听、分角色朗读或表演式读、竞赛式朗读、想象式朗读等等。
例如教学《倾斜的伞》这篇课文,抓住语言感悟点:
(1)外公头顶上的天空一半是墨绿色的,一半是灰蒙蒙的。
(2)外公抬头望了望,笑眯眯地说:“没歪呀。”我困惑了:“明明是歪向我这边了呀!”外公笑而不语。
丹丹困惑,不明白,你明白吗?外公笑的是什么?他想要说什么?
教师指导朗读:
(1)自由读,用你喜欢的方式读。
(2)自荐读,你觉得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
(3)评读,他读得好吗?好在哪里?
(4)分角色读,谁来读丹丹的话?谁来读外公的话?
这样,用各种读的方式,从感悟中读,学生读的兴趣会倍增,朗读起来也就有声有色了。
3巧设引语,让学生会读
引语,是指为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入情如境地感情朗读课文重点部分而设置提示性的话语,引语也叫引读。引读得恰到好处,其则如教师手中的一支魔棒,再平淡无奇的课文内容,经教师的一番引读,都能使学生得到深深的感悟。如朗读《圆明园的毁灭》中的第五自然段,可将文中的动词,如:“侵入、闯进、掠走、破坏、毁灭”及其它一些词,如:“凡是、统统、拿不动的、实在运不走的”拎出来引读,让学生接读。学生通过引读慢慢地进入文本内容,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从而激发他们对英、法联军的痛恨以及对圆明园毁灭的惋惜之情。
又如教学《再见了,亲人》这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抒情散文,在引导学生品悟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时,为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悟”,教师可以这样巧设引语:
(1)(师述)在火车站台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真有道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完的离别情。然而就在志愿军和大娘她们挥泪惜别之际,火车“呜——”地启动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千句万句都并作一声呼唤,——(学生接读课文)。
(2)(师述)火车徐徐开出,那隆隆的车行声牵动着志愿军的心。今朝分别不知何时再相见,此时,他们心中唯有希望什么?——(学生接读课文)。
(3)(师述)战士们深深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战士们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车站,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此刻,泪水模糊了战士们的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几句惜别的话,然而相距已远,只能默默地在心头一次又一次地呼喊着,——(学生接读课文)。
这样,教师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创设了课文情境,既以自身的“情”激起学生的“情”,又诱发学生的想象,学生很快进入特定的情境。亲如骨肉的亲人依依惜别了,朗读起来声情并茂,对理解、体會中朝两国人们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也就水到渠成了。
4创设情境,让学生赏读
语文阅读不是科学研究,它更是一种精神体验,一种审美欣赏。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和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对于意境优美、音韵和谐,琅琅上口的写景或叙事课文,必须从欣赏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中,通过尽情朗读来体会语言的生动细腻之美,感悟文本蕴涵的意境或人情之美,与作者产生共鸣,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赏语言,赏人情,学表达,明事理”的赏读。而如何引导学生以审美的心态走向文本,用全部的心智感受、体验文本呢?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生命体。真实、鲜活的情境能丰富儿童的表象,激活儿童的思维、情感、联想、想象。所以,我认为教师恰当运用图、文、声并茂,能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的多媒体教学,是使学生入情入境,迅速进入朗读角色的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如教学《林海》这篇景美、语言也美的课文,上课伊始,多媒体出示兴安岭的美丽风光图片并且播放柔和、欢快的音乐,从视觉和听觉上来触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0”距离从整体上感受兴安岭的美。欣赏美景后,让学生带着爱美的心,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主朗读课文,寻找课文中自己认为最美的片段。在欣赏品读优美片段时,再次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形象生动的画面,图文结合,并抓住一些重点的“字眼”,如“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群,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中的“闪动”,引导学生想象,然后创造性朗读,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整节课,学生在读中理解文本,在读中感受景色的优美,在读中品悟到了文本语言的生动细腻之美,达到了叶圣陶先生称之谓的“美读”。
5拓展延伸,促学生好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课外阅读就是最经常、直接的语文实践。因此,阅读教学不仅要注意知识的拓展延伸,还要善于“抛砖引玉”,紧紧地把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如学习《芝麻,开门》、《穷人》等根据原作改编或删选的,建议学生找到原作把整本书读读;学习《少年时代的毛泽东》、《茅以升立志造桥》等课文,学生对伟大人产生了钦佩之情,此时不妨趁热打铁,向学生推荐相关的介绍国内外科学家的故事书籍;学习《买火柴的小姑娘》,向学生介绍《伊索寓言》《格林童话选》等有关文学作品,从而促使学生有兴趣利用课余时间博览群书,广泛猎取各种知识。
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教者如能敢于打破传统“一问一答”的阅读教学模式,树立“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善于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想读、乐读、会读、赏读、好读”,坚持把“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语文阅读教学则如鱼得水、异彩纷呈,绽放语文教学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