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广东时代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fzggzzs@163.com
主管单位: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广东时代传媒有限公司
出版周期:半月刊
编辑出版: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44-1729/F
国际刊号:ISSN 1003-6709
邮发代号:46-123
开本:16开
语种:中文
投稿邮箱: fzggzzs@163.com
吴昊
摘 要 《古谣諺》是我国古代谚语和歌谣搜集的集大成者,一般认为是清代杜文澜辑录。现今,比较可惜的是,研究者们更多地是看到了它的工具性,而对编者在书中所作的大量工作较为忽视。本文从《古谣谚》的版本情况谈起,并详细介绍其编纂体例与编纂宗旨,介绍作者在辑录过程中所下之功。
关键词 古谣谚 体例 宗旨
中图分类号:K206 文献标识码:A
《古谣谚》成书于咸丰辛酉(公元1861年)年间,全书共一百卷,引书八百六十余种,收谣谚共三千三百余首。它将上古到明代的八百多种古籍按经、史、子、集四部进行分类,并把其中的歌谣和谚语辑出,汇编为一集予以保存。因集古代歌谣谚语搜集整理之大成,它出现后,便迅速进入研究者们的视野。
1《古谣谚》的作者及版本情况
关于《古谣谚》的作者,至今还是存疑的。《古谣谚》成书于咸丰辛酉(公元1861)年间,其编者一般被认为是杜文澜,但学术界也存在另一种看法,认为其作者是刘毓崧、刘寿曾父子。杜文澜极有才学,尤其在诗词方面颇有成就。其著作除《古谣谚》外,还有《宋香词》、《曼陀罗华阁琐记》、《平定粤寇纪略》及《词律校勘记》等。至于《古谣谚》的版本系统,则因为年代较近,而相对简单,是没有什么可争议的。
1.1《古谣谚》的作者
对于《古谣谚》的作者,有两种说法。一说认为,其作者就是杜文澜,而另外有学者则认为,杜文澜只是个规划者,仅出了钱,署了名,其书真正的作者是刘毓崧、刘寿曾父子。
对于《古谣谚》的作者到底是谁,学界到现在并没有一个定论。大多数人默认“杜文澜说”。许多涉及《古谣谚》的研究,前面一定写的是杜文澜辑。现在市面上流行的中华书局本《古谣谚》以及台湾世界书局本《古谣谚》都将辑录者写为杜文澜。当然,仍有一些人持“刘氏父子说”。比如,王旋伯《<古谣谚>的作者究竟是谁》一文,通过考察清代人笔记、墓志等论证了其“刘氏父子说”。按此文所说,“杜找刘代笔”的可能是有的,但这并不足以“一锤定音”,其中所引清人笔记也多有含糊,有的也只是猜测之语。中华本《古谣谚》重印说明里也有“本书即刘毓崧编次而为杜氏攘夺者,但未见有直接证据”①之语。此书是2013年重印的,这说明至少到2013年,这个问题还是一个悬疑。古谣谚>
1.2《古谣谚》的版本
《古谣谚》成书于咸丰辛酉年间,时代较晚,因此其版本系统较为简单,就是“一源二流”。清代时候流传于世的就是杜文澜“曼陀罗华阁丛书”本《古谣谚》。到了1958年,北京中华书局请周绍良先生点校,并将其排印出版。该本为通行的本子,大陆最为常见。1964年,台湾世界书局也根据“曼陀罗华阁丛书”校印出版了《古谣谚》。
2《古谣谚》的体例与宗旨
《古谣谚》的体例非常完备,从引书到歌谣谚语的别择编排,都看得出编者的用心。三千三百多则歌谣和谚语,八百六十多种引书,在杜文澜手里变得井井有条。零散于各种文献中的谚语歌谣,在杜文澜手中“化零为整”。阅读《古谣谚·凡例》,便可以看出编者的缜密和用心。
古代歌谣谚语集的编纂“宗旨”无非四种。一是以学术为目的的整理结集,诸如《乐府诗集》、《玉台新咏》等。二是以服务政治教化为目的整理结集,《古谣谚》便属于此类。三是,以反对苛刻的礼节教化,揭露教化伪善面目,发人心之真为目的整理结集,如明代冯梦龙《山歌》和《挂枝儿》等。四是,因个人喜好,或是消遣时间而收集,例如杨慎的《古今风谣》、《古今谚》等。虽《四库全书总目》对杨慎有所批评,但并不掩盖杨慎二书的价值。
2.1《古谣谚》的体例
《古谣谚》一书体例之缜密,令人称道。编者在创建此书编纂体例时用了心,并下了很扎实的功夫。
首先,《古谣谚》引先秦至明代的书八百六十多种,按照经、史、子、集四部进行了分类,同时按书籍成书先后进一步编排,有序不乱。一百卷当中,正文八十五卷,辑录资料来源明确、人物事件“正”的谣谚。附录十四卷,辑录“谣谚出自构造者”与“俾矫诬摇惑之辞”②。集说一卷,是历来各书中有关谣谚的一些论述与观点。
其次,在各条书目下,分别列出出自此书的谚语和歌谣,“引述本事,注明出处,遇有疑难还能加以考辨”③,将事件背景、人物善恶都提前告诉读者。
再次,有谣有谚,浑然一体。在某一典籍中,可能同时出现歌谣和谚语,如若谣谚分立两类,则必然会割裂《古谣谚》经、史、子、集的收书分类体系。另外,杜文澜还耍了一个“聪明”:歌谣的定义,自北大歌谣研究会之后才逐渐被厘清。《古谣谚》虽然在其凡例里面有区分的方法,也在各条谣谚的标题之后注明“某某谣”、“某某谚”、“某某讴”等,但因当时辑录工作面对的文本不是“口头”的,所以其中所涉及“歌谣”与“谚语”、“俗语”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晰。编者于是在有的地方不予分辨出来,防止失误。
另外,书中每一则完整的歌谣和谚语条目究竟包括哪几部分也值得说一下。在《古谣谚》中,每一条目都有齐整的格式,主要包括四个部分:(1)标题,一般是编者根据谣谚内容所加。(2)来源,即所辑出之书与书中篇目、章节。(3)背景,一般是这则谣谚所出现时的环境、所涉及的人物(下转第161页)(上接第159页)等,另外有时还涉及编者的见解和考辨。(4)正文,即歌谣或者谚语的内容。如此安排,不仅方便研究者查找,也方便读者了解背景知识,理解谣谚内容。
最后,学术价值极高的凡例,给后世研究提供了不少思路和资料。《古谣谚·凡例》,是有着“概论”性质的一部分内容,共有十七条。第一条:探讨“谣”与“谚”字面的意义、两者关系以及介绍本书特色。第二条:探讨“谣”的分类问题。第三条:探讨“谚”的分类问题。第四条:探讨“歌谣”的“徒歌”与“合乐”,列出相近之词。第五条:论述谚“有韵”的特征,并与“韵文”作区别。第六条:谣谚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及本书的收录原则。第七条:如何处理出自“依托与构造”的谣谚。第八条:如何选择所辑录之书,怎样选本,怎样择善而从等。第九条:如何处理同一则谣谚的异文。第十条:遇到一则谣谚出自多处,两书相仿不相上下如何排列先后。第十一条:对于谣谚述者、作者的谨慎处理。第十二条:谣谚的“原委证验”要叙录,背景力求详实。第十三条:书中文字的校改应遵循的原则。第十四条:如何通过“韵”的合与不合来判断字的是非。第十五条:对于原书中注文的收录原则。第十六条:对于谣谚的上下文,要严格辩证,深入考究,辨明是非。第十七条:关于《古谣谚》内容编次的说明。
以上十七点,从各个方面对《古谣谚》一书作出了说明,从中我们悉知了作者的编辑方式,也对一些概念有了一定了解,对于阅读该书和研究大有裨益。
2.2《古谣谚》的编纂宗旨
我国先秦时候就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采诗观俗”制度,这里的“诗”并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作为作家文学的“诗词”,而是出自里巷乡间的歌谣和民间俗语。收集出自民众的歌谣、谚语、俗语等可以体察民情,了解某时某地的社会风气和热点,了解民众对权力阶层的看法。
说到《古谣谚》的编纂宗旨,便应是上述。刘毓崧在《古谣谚·序》里说:“盖谣谚之兴,由于典诵。为政者酌民言而同其好恶,则当芜井菲,均可备询,访于輏轩。故昔之观民风者,既陈诗,亦陈谣谚”④。
所以,其编纂宗旨应该是为政治教化服务,当政的人可以从中体察民众对政策的满意程度,看他们所喜好与所厌恶的事情,同时也可察历代人民生活写照,用以反观本朝。
注释
① 语见杜文澜辑《古谣谚》重印说明,中华书局1958年(2013年重印)版,第一页。
② 语见杜文澜叙《古谣谚·凡例》,中华书局1958年(2013年重印)版,第八页。
③ 语见杜文澜辑《古谣谚》重印说明,中华书局1958年(2013年重印)版,第一页。
④ 清刘毓崧作《古谣谚·序》,见杜文澜辑《古谣谚》,中华书局1958年(2013年重印)版,第一、二页。
参考文献
[1] (清)杜文澜.古谣谚[M].周绍良点校.中华书局,1958(2013重印).
[2] 易南佳.<古谣谚>谚语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1.古谣谚>
[3] 尉程伟.<古谣谚>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11.古谣谚>
[4] 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D].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 天鹰.论歌谣的手法及其体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1962重印).
[6]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中华书局,1956: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