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广东时代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fzggzzs@163.com

你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让“组团式援建”产生和合之力

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封面

主管单位: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广东时代传媒有限公司

出版周期:半月刊

编辑出版: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44-1729/F

国际刊号:ISSN 1003-6709

邮发代号:46-123

开本:16开

语种:中文

投稿邮箱: fzggzzs@163.com

《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
投稿邮箱:fzggzzs@163.com
新闻动态

让“组团式援建”产生和合之力


发布时间:2019/10/18 阅读数:476

上海的新家已经装修好三年了,李海生还没怎么好好住过,每次来回都是匆匆忙忙的。这三年,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西藏民族大学。谈起援藏,李海生总是说:“我个人真的没做什么,如果说这三年能为西藏民族大学的师生们做点事情,那真是团队的力量,是组团式援建的‘和合’之力在发生作用。”

架起那座桥,汇聚“成长的力量”

1995年,李海生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攻读硕士研究生。此后,他一直待在华师大,留校、读博……从未离开过。直到2016年7月,学校选派他作为中组部第八批援藏干部到西藏民族大学挂职文学院副院长。

“当初我是听从组织安排参加援藏的”,对于20多年没离开华师大的李海生来说,那是个全新的选择,如何开展工作,一切都还是未知,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努力完成好组织交给的工作任务。

来到学校后,李海生首先开展全方位的调研。“李老师访谈了我们研一、研二的全部学生,我们提的问题,无论大小,他都认真地记在笔记本上,后来竟然都有了回应和落实。”西藏民大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刘泽华入学时,正赶上李老师做调研,让他没想到的是,随口反映的“希望有更多与其他院校交流的机会和平台”的意见,很快有了后话。

在李海生的联络推动下,华东师大的教授学者频频出现在西藏民族大学的讲台上,文学院的同学们还有了到华东师大学习的机会。研究生一年级,刘泽华有幸和其他19位民大师生一起参加了华东师大中文系研究生暑期学校,同学都是全国各高校经过层层选拔来的,有清华大学的硕士、武汉大学的博士,等等,老师都是以往“只识其文”的名师大咖,在一周的学习交流中,他开始对自己的学术方向有了清晰的想法。研究生二年级,他又有幸与其他7位同学去华东师大中文系交流学习一学期,后来成功考取学校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同行的一名女生考取了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而今,导师聘任、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举办暑期学校成为了两校的常规合作项目。在合作项目的推动下,华东师范大学“长江学者”朱志荣受聘西藏民大兼职教授,西藏民大王宝红教授受聘华东师大语言学兼职博导,乔二虎、赵婧洁两位青年教师考入华师大中文系攻读博士学位。“李老师架起了两所学校之间的桥梁,为学校师生的成长提供了机会和平台。”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王军君院长感慨地说。

李海生一直在说,是华东师大同事们的支持给了他前行的力量。援藏期间,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张文承担了李海生的大量工作,他表示:“研究生院上下始终团结一心,努力成为李海生援藏的强有力后盾,既让他有更多的精力投入援藏工作,更为两校研究生教育的共同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建设学位点,凝聚“发展的力量”

“我很庆幸来到民大,贡献自己的光和热。”一年半到了,李海生本可以返沪,他却有些舍不得这里的师生了。

援藏之前,李海生担任华东师大学位办主任,他经常把工作中的点滴经验,转化为理论思考和学术研究,写成论文发表。2010年,他还发表了一篇题为《支援西部研究生教育十年行动的成效与思考》的论文。“他的角色不仅仅是研究生教育管理者,更是一位具有前瞻视角的教育学者。”华师大研究生院学位办的张立说。

来到西藏民大,恰逢学校开展新一轮学位点申报工作,支援西部研究生教育有了肥沃的实践土壤,李海生选择了继续坚守一年半,调到学校研究生院担任副院长,主抓学位点建设工作。

“我们从没有觉得李老师是援藏干部,他就是民大的一分子。”西藏民大研究生院王娜老师介绍说,李海生作为学校学位点申报工作组主要成员和具体负责人,不仅处处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先后组织完成了17个学位点论证与申报工作,还被西藏自治区教育厅选为学科建设指导专家,参与全自治区各高校学位点申报论证工作,并牵头起草了《西藏自治区2017年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报告》。

2018年3月,好消息传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西藏民族大学成功获批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这时,李海生和他的同事们已经开始考虑新批学位点的建设发展布局了,他协助教务处开展学科专业调整和建设调研工作,参与修订导师遴选实施方案,推动学校在11个一级学科点新增硕士生导师117人。导师遴选激发了学校学科建设的活力,也让李海生对学校的新一轮发展充满期待。

“西藏民族大学的师生们对我太好了,同学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发展的强烈愿望深深打动着我,也激发了我为他们做好服务的潜能。”每年暑期,李海生都会到拉萨为学校函授班的同学授课,虽然要忍受强烈高原反应带来的种种不适,但他坚持每年都要去,认真上课,给予学生关心和帮助。

“华东师范大学来的这位老师温暖了我的心,他总是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给我们关心和鼓励,老师,遇见您真好!”谈起李海生,18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2班桑珍心中满是感动。

2018年,李海生被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党组授予“最美援藏教师”称号。2019年,他被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第八批优秀援藏干部人才”称号。

三年援藏情,彰显“团队的力量”

谈起三年援藏的收获,李海生最难忘的还有与21名同行团员的情谊。

根据国家“组团式援藏”的政策要求,此次到西藏民族大学援建的,有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7所高校的21名教师,在对口支援的新征程中,他们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这是一支非常优秀的工作团队,援藏干部们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医疗服务以及管理改革与创新等方面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援藏期间,民大获批两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获批自治区十三五教改重点课题一项,推动学校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对口支援西藏民族大学团队领队、西藏民族大学副校长、南京大学副校长援藏干部邹亚军骄傲地介绍道。

集七所高校援建之力,西藏民族大学的办学水平和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学校迈入了新的创新发展之路。西藏民大研究生院院长杨维周深感于援建团队给学校学科建设带来的变化,他激动地说:“学校此次新增的学位点涉及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体育学、网络空间安全、工商管理等各个专业,7个硕士专业学位包括税务硕士、社会工作硕士、体育硕士、翻译硕士、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和旅游管理硕士,几乎覆盖了学校的所有学院和专业。这不仅仅是学校学位点建设的重大突破,更为学校建设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综合性一流民族大学奠定了坚实稳定的基础。”(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任朝霞)


编辑整理: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杂志社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