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广东时代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fzggzzs@163.com

你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陪伴有质量 幼儿有力量

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封面

主管单位: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广东时代传媒有限公司

出版周期:半月刊

编辑出版: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44-1729/F

国际刊号:ISSN 1003-6709

邮发代号:46-123

开本:16开

语种:中文

投稿邮箱: fzggzzs@163.com

《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
投稿邮箱:fzggzzs@163.com
新闻动态

陪伴有质量 幼儿有力量


发布时间:2019/12/16 阅读数:424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儿童成长因素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亲子陪伴”,尤其是“有效的亲子陪伴”,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话题。

所谓“有效陪伴”,其核心要素就是陪伴过程中的示范和引领。简单来说,首先,作为父母,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规范孩子的生活行为。其次,有效陪伴在于引领,家长的行为导向必然影响孩子的成长轨迹。很显然,在“有效陪伴”中,时间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相比而言,质量更重要。5分钟的快乐陪伴,远胜一天勉强的相守。

幼儿对亲子陪伴需求强烈

本学期,我新接手一个小班。孩子们天真烂漫,但我也发现他们各自表现出不同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类。

案例1:安全匮乏,生“障碍式”交往

凯凯是小班孩子,我发现他一遇到不开心的事就在地上打滚。其他小朋友在操场上玩,他却捂着耳朵蹲在角落大喊大叫。与同伴交往时,他也过于胆小,生怕遭到拒绝。当我蹲下来问他话时,他总是非常沉默。

案例2:需求短缺,现“依恋式”游戏

嘉嘉进入娃娃家就开始忙着给娃娃穿鞋子、衣服等,过了一会儿又给娃娃换尿不湿,然后又说带娃娃去小山公园玩。我好奇地问:“这些你都是从哪里学来的?”她说:“这些都是我自己学的,我希望妈妈也能这样陪我。”

案例3:内心敏感,拒“敷衍式”陪伴

原本活泼的天天变沉默了。离园时想和他爸爸反馈天天最近的情况,可是他爸爸短短几分钟接了三个电话,我们的对话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停下来……

案例1中,凯凯之所以遇事大喊大叫,就是想引起老师和他人的注意。他在交往中表现出的胆怯、害怕,则是因为缺乏安全感。而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凯凯父母不和,经常吵架,凯凯在家里被忽略了。

案例2中的嘉嘉渴望的是一种“依恋”式陪伴,她渴望妈妈能像自己照顾娃娃一样照顾自己,透过游戏来满足自己内心缺失的陪伴。

而案例3中天天之所以性格上发生转变,是因为家长忙碌,更重要的原因是妈妈生了二胎。父母看似整天与天天在一起,但情感的互动变少了。敏感的天天产生了不满足感。

亲子陪伴时常有心无力

基于对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以及过往经验,我意识到班级里那些孩子的反常行为,与其原生家庭,尤其是家庭的陪伴,有直接关系。

为走近这些孩子的原生家庭,直观了解本班家长陪伴孩子的具体情况,我特意在班级开展了一次关于“亲子陪伴”的问卷调查,为帮助孩子们尽快适应集体生活做好准备。

本次调查的内容大体包括:你了解亲子陪伴吗?一周你会抽出多少时间陪伴孩子?和孩子在一起时,你们会玩什么?你知道什么是有效陪伴吗?你的陪伴是否有效?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家长普遍意识到陪伴对孩子发展意义重大,但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亲子陪伴经常缺位。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父母工作繁忙,缺少陪伴时间,孩子多交由祖辈照看;方法有误,出现“保姆式陪伴”,事无巨细帮孩子完成所有事情,剥夺孩子自理、自立的能力;沟通不畅,陪伴中出现“冒火”现象;培训班过多,替代了亲子陪伴时光。

比如,一次亲子关系满意度调查中,悦悦给爸爸妈妈打了65分。经谈话了解,原来悦悦的爸爸妈妈周一到周五都在单位工作,周末才回家。但到了周末,悦悦又要上培训班,因此她的生活中几乎没有父母陪伴。

其实,悦悦父母的情况也是目前部分幼儿家长的缩影。通过与家长交谈,以及日常相处,我发现几乎所有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也会给孩子选择最好的幼儿园。但与此同时,许多家长对幼儿园过于依赖,认为只要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就可以了,自己就不需要尽义务了,甚至不需要专门抽出时间陪伴孩子了。还有一部分家长也知道要陪伴孩子,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不知道如何进行有效陪伴,以为与孩子在一起就是陪伴了。

由此可见,孩子对家长的陪伴需求,与家长的陪伴现状,产生了巨大的鸿沟,这种鸿沟,直接影响了孩子在园的行为表现。

已有研究表明,缺少家人有效陪伴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各种心理问题。

首先,对外界更敏感。对孩子而言,父母是他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如果父母不能给孩子以足够的启蒙,孩子在面对各种新变化时,就容易变得敏感或多疑,不知不觉产生孤独感。

其次,害怕自己不被别人喜爱。对于孩子而言,若父母在他们身上花的时间过少,或者相处过程中缺少温情的互动,孩子就可能觉得自己是不被爱的,在未来的人生中,容易产生自卑感。

再其次,缺少安全感。在成长过程中,孩子需要从父母那里获得安慰和鼓励,这是一个心智健全的孩子成长中不可缺失的基本元素。如果陪伴缺位,孩子会时刻觉得不安全。

基于此,作为沟通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桥梁,幼儿园有义务引导家长了解孩子的需求,把缺失的陪伴还给孩子,让无效的陪伴变得更有效。

给幼儿更有品质的陪伴

为帮助孩子获得成长中应有的陪伴,我们针对不同家长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性指导。

第一,针对缺少时间的家长,我们的处理方式,主要是想办法让父母了解孩子的心声,从而把属于孩子的时间还给他们。许多时候,父母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没有尽到陪伴义务,主要是他们不了解孩子对他们的依恋。一旦他们认识到孩子对自己的急迫需要,一般都会想办法改变自身的行为。

比如,溪溪是我们班一个小女孩,入园以来都是祖辈负责接送。在一次谈话中得知,她很羡慕别的小朋友有爸爸妈妈接送,她也希望爸爸妈妈能接送她。知晓此事,我们迅速联系溪溪妈妈,把溪溪的心愿传达给她,并提出解决方案:请溪溪妈妈尽量调整工作时间,多抽出时间接送孩子。溪溪妈妈这才意识到溪溪对她强烈的情感需求,于是爽快答应了。

第二,针对陪伴不科学的家长,最需要的是科学理念的熏陶。对这部分家长来说,他们内心明白孩子需要陪伴,但往往不知道如何做,因此需要教师的尽心引导。

比如,针对“保姆式陪伴”的家长,他们最需要学习的就是学会放手。

在同龄人中,然然的自我服务能力较弱,主要原因在于妈妈事无巨细的照顾。然然妈妈是一个全职太太,然然未入园时,她一天24小时全程陪同,穿衣吃饭等都由妈妈包办。入园后,然然难以适应集体生活。为此,我们专门拍摄然然在园时的视频,并把“保姆式陪伴”的问题分析给然然妈妈听,而且推荐相关书籍给她读,如《懒妈妈胜过好妈妈》。在教师的指导与然然妈妈的努力下,一段时间后,然然的自理能力提升了不少。

又比如,针对“人在心不在”的父母,他们最需要的则是认清自己作为陪伴者的角色与义务。

偶然听到孩子们谈话,怡宁说:“我爸爸很忙,每次陪我玩一会儿就有人找他,都不能好好陪我玩。”萌萌说:“我爸爸可好了,每天晚上我睡觉之前都要给我讲故事,我可喜欢了。”怡宁说:“我跟你换个爸爸吧,我的爸爸都不会讲故事。”听着孩子们的对话,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儿。怡宁爸爸来接时,我跟怡宁爸爸展开了对话,并告诉他陪伴孩子的一些注意事项。然后,我给了他一个建议:每天晚上跟孩子约定一个“特别时刻”,可以是5分钟或10分钟,这段时间请屏蔽所有干扰陪伴孩子的因素,让孩子不再羡慕“别人家的爸爸”。

当家长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步伐或者错误的观念被调整后,我们明显发现孩子脸上的笑容多了。然然不再“游手好闲”,渐渐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怡宁也说:“我也有一个好爸爸,他会陪我玩游戏,会陪我讲故事,我不打算换爸爸了。”

陪伴孩子是家长的一门必修课,只有为孩子提供有质量的陪伴,孩子才能获得更多的力量,去迎接未来人生中的各种挑战。每个家长都应好好学习这门功课。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新蕾幼儿园)

《中国教育报》2019年12月15日第2版 


编辑整理: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杂志社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