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广东时代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fzggzzs@163.com
主管单位: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广东时代传媒有限公司
出版周期:半月刊
编辑出版: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44-1729/F
国际刊号:ISSN 1003-6709
邮发代号:46-123
开本:16开
语种:中文
投稿邮箱: fzggzzs@163.com
编者按: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均是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对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有重要创新,教学成果和教育质量突出,在学生培养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从本期起,本刊将陆续刊发遴选的职业院校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笔谈,以供学习借鉴。
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教学过程的最终落脚点是课堂,但是目前仍有部分职业院校的课堂缺乏活力,其典型特征是:教师在台上讲得卖力,学生在台下听得吃力,师生、生生缺乏必要交流,课堂“死气沉沉”“抬头率低”,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深化教师、教材和教法的“三教”改革,打造活力课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关键。因为教师是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教材是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载体,教法是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路径,实践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打造“三能”教师是根本保障
高等职业教育是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另一类型教育,作为高职教师应具备“三能”,即教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与技术服务能力。提升高职教师的“三能”,打造“三能”教师,是助力活力课堂的根本保障。
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一是可开展“四说”竞赛活动,即通过说课堂教学、说课程教学、说专业及专业群教学的竞赛或活动,提高教师一堂课、一门课的设计与实施能力,一个专业或专业群的建设能力;二是实施教学能力达标工程,即对“新”老师(企业新进的、高校新来的、新转岗教师,新转专业教师等),通过公开课或说课进行课堂或课程教学能力测试,做到人人过关;三是实施“青蓝工程”,即对高校毕业直接来校教师,实行企业导师+学校导师“双导师制”;对从企业引进的教师,配备教研、科研“双研”导师;对企业兼职教师定期进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规律、教学方法等方面学习与培训,提高其教学教研能力,并鼓励其获得教师资格证。
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一是可实行“企业导师”制的“访问工程师”项目,以弥补教师工程实践经历缺乏、经验不足。如每个专业(专业群)在几家行业有影响力、有代表性的企业设立“专业教师企业流动工作站”,站内聘请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或技师为“企业导师”,教师定期在此学习、工作,跟“企业导师”真正做设计、做工艺、做研发,提高工程技术实践能力,同时跟踪企业新技术新工艺,避免参观式、访问式的“轰轰烈烈”的教师假期下企业锻炼活动。二是设立“工程专家与技能大师工作室”,吸引企业优秀工程技术人才、技能大师做兼职教师,定期来校传授企业最新的核心技术与技能。
提升教师科研与技术服务能力以反哺教学,如与名企或行业协会或高校或科研院所,共建科技创新团队(研究所)或创新平台;采取分类晋升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如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分为科研为主型、教学为主型和教学科研并重型;定期开展科研反哺教学案例征集与评选活动;加大校级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如笔者所在学校一般项目资助1万元,重点项目资助5万元,重大项目资助10万元等。
建设“适合学习”的教材是有效载体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载体。当前高职教材在“适合学习”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教材内容滞后生产实际,跟不上产业技术升级与发展;教材为教师而写,包括教材体例、内容、编排、叙述方式等无一不是从教出发,未考虑学生知识建构的内在规律,忽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是写给学生看的特点;课程教材为主,辅助教材缺乏,特别缺乏弥补学生工程实践资源不足的辅助教材;纸质教材为主,信息化不足等。因此,建设“适合学习”的教材,是助力活力课堂的有效载体,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是建设立体化系列教材,即不但建设课程教材,还要建设教法教材、教辅教材、职业技能等级(1+X)考证教材、差异化教学教材、中高本衔接教材等系列教材,让教材覆盖教学全过程。如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学校就建设了焊接专业集“教、学、辅、考、接、异”六位一体的24本1000余万字的系列教材。
二是建设新形态教材,即通过“数字化+”,通过二维码、AR技术,嵌入视频、音频、案例讨论、作业、在线测试、参考文献等数字资源,将教材、教学资源、课堂三者融合,实现线上线下结合,达到教材2D变3D。
三是建设新结构教材,将企业真实的生产工单、加工工艺卡、装配工艺卡、检验工艺卡等内容与形式转化为教材的内容与形式,建设项目化的工作手册式、说明书式、活页式教材。
四是教材内容做到“七融入”,如我们在教材建设中就融入了以下七方面内容:行业企业标准(工艺规程、工艺守则等)融入教材,科研与技术服务成果融入教材,典型生产案例融入教材,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入教材,先进技术与工艺(三新)融入教材,职业素养培养融入教材及创新意识培养融入教材。
研究与运用以“学法”为特征的教法是有效路径
教学方法是一个“教”与“学”相统一的有机整体,既包含“教法”,也包含“学法”。“教法”基于“学法”,又指导“学法”,“教学”的含义就是教学生如何学,所以教师应当以学法来充实教法,并以教法去改进和带动学法,善于从学生的学习反馈中随时调整自己的教法。因此,研究与运用以“学法”为特征的教法,是助力活力课堂的有效路径。
一是要采用“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如项目教学法、四阶段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经验公式教学法、口诀教学法等。
二是“教法信息化”,利用数字孪生等信息化技术,建设慕课、微课、虚拟课堂等开放共享的智慧学习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三是基于学做一体的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方法与模式,即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做”融为一体,通过“学中做”“做中学”“教中做”“做中教”,甚至“学中探”“探中学”等来激发课堂活力、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0年05月05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