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广东时代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fzggzzs@163.com
主管单位: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广东时代传媒有限公司
出版周期:半月刊
编辑出版: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杂志社
国内刊号:CN 44-1729/F
国际刊号:ISSN 1003-6709
邮发代号:46-123
开本:16开
语种:中文
投稿邮箱: fzggzzs@163.com
滇西边境集中连片贫困山区(以下简称滇西山区)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云南,集边境地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中边境县数量和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片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按照教育部“停课不停学”要求,云南滇西山区中小学广泛采用在线教育的方式开展教学,提供居家学习的优质课程资源和教师指导,充分展现了教育信息化突破时空限制、快速复制传播,以较低成本将教育资源即时输送到农村和边远地区的独特优势,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短板和不足,既是对边远落后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考验,也成为推进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和高效应用的重大机遇。
在线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保证了教学进度
疫情期间,在春季学期开学延期的情况下,滇西边境山区学校按照教育部和各级行政部门的要求,利用电视频道、网络平台等多种方式,开展在线教育活动。以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为例,学校安排出各年级线上课程表,任课教师严格按照课程表进行线上教学,师生通过“分豆教育”“企业微信”“钉钉”“无限宝”等学习平台开展线上教学,采用观看线上平台教学视频、布置教学任务、学生自主学习和线上直播授课等多种组织方式开展在线教育工作,让学生们在家就能接受教师的指导,获取学习线上优质的资源,努力做到了教师不停教、学生不停学,教学任务不减、教学质量不降,全方位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教师在线教育指导、学生居家线上学习的工作。
疫情初步得到控制后,语文、数学、英语等任课教师回到所授课班级教室进行在线教育。教师利用在线教育平台通过随机提问、指定学生提问,学生通过在线回答、举手回答、抢答等方式来促进双方互动交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确保线上教学效果不降。我们对宁洱全县中小学开展线上教学的教师进行抽样调查,共抽取教师277名,其中小学教师122名,初中教师98名,高中教师57名。调查显示,89%的教师采用了线上直播、线上平台教学资源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在线授课组织方式,全县线上直播教学学生平均到课率达到90%以上;70%以上的教师能够按照线上教学的特点,调整教学资料、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54%的教师认为在线教育活动有效拓展了课程学习资源,保证了学习进度。通过开学后组织的考试测评显示,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了线上教学内容。
教育信息化硬件条件依然是“短板”
由于地域位置和历史原因,滇西山区经济发展落后,地方政府财力较为困难,教育信息化发展起步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设备配备不足,性能功能较弱,融合应用水平不高,尤其是偏远山区的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条件较为薄弱。以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为例,近几年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地方政府的努力下,信息化建设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全县高中、初中、小学计算机台数与在校学生数的生均计算机比分别达到了1∶18、1∶13、1∶15,全县“教育专网校校通”全面覆盖,“优质资源班班通”基本实现,但仍然存在配置不均衡、功能落后、设备老化等问题。
例如,仍有少部分农村教学点教学班没有配备投影仪、一体机等信息化设备,全县中小学校已有信息化设备中,27%的交互式投影白板使用时间超过5年,这部分设备故障频发,普遍存在投影模糊、交互不灵敏等问题,影响教学效果。51.2%的交互式信息化设备使用超过3年,即将进入故障多发期,78%的信息化教学设备陈旧老化,存在功能落后、反应较为迟钝、故障频发等问题,亟待更新换代。20%左右的计算机使用时间超过6年,由于配置低性能差,无法安装高版本的操作系统和教学应用软件。
在线教育居家学习条件保障较为薄弱,学生自律性不强,缺乏有效互动和监督
滇西山区90%以上的区域为山地,该地区山地多、乡村人口多,人口密度小,居住分散,部分偏远地区网络信号较弱。此次调查结果显示,55%的教师认为网络和硬件条件的限制影响了线上教学效果,56%的教师认为在线教育的网络时好时坏,23%的教师认为存在网络卡顿的情况。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农村家庭的学生,家中没有配备计算机或安装宽带,智能手机因其便携性、易获取等因素,成为学生在线学习时使用最普遍的学习终端,手机的来源主要是父母和长辈,复工复产后,父母外出务工务农时,使用家长手机或需要家长指导操作的低年级学生在线学习就会受到影响。同时部分留守儿童存在隔代抚养的情况,祖辈使用的多是老年手机,无法满足线上学习的功能需求,导致部分学生不能保持一直在线。
在线教育过程中,师生存在着物理空间上的隔离,分散在不同的空间,相比传统在校教学,线上教育平台学习氛围不足,互动和监督不够,情感交流不足,增加了教师对课堂管理的负担。调查显示,62%的教师认为在线教学互动不够,教师线上作业反馈即时性难以实现;69%的教师认为在线教育中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此带来的挫败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情绪。平时学习基础好、态度端正、学习习惯好、家庭教育跟得上的学生,在线学习的效果就会更好,知识掌握得更扎实。
家长的重视和监督管理是保证在线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有些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学生父母普遍教育程度低,文化素养弱,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对教育改变命运和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缺乏进行良好家庭教育的认知和能力,对在线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部分自律性差的学生,由于缺乏家长监督管理,存在“设备在线上、状态在线下”的情况,甚至个别学生利用线上学习机会沉迷网络游戏和短视频,影响线上学习效果。
在线教育促进融合创新的“生长点”,加快了贫困地区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步伐
教师作为在线教育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对开展在线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疫情期间开展的在线教育成为教育信息化应用最现实、最有效的推广路径。为应对学生起初不适应在线教学方式的问题,广大教师加强了对学习认知和学习行为规律的研究与学习,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素养,优化在线教育组织模式,准确评估教学和学习效果。我们的调查显示,83%的教师会经常寻找新的线上教学平台相关信息,90%以上的教师勇于尝试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86%的教师喜欢教学创新,乐于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创新。85%的教师表示今后会把在线教育应用于个人学习与工作的各方面,82%的教师表示疫情结束后愿意继续使用在线教育方式开展课程混合教学,81%的教师表示会将在线教育平台作为获取与发布学习资源、教学资料管理、师生交流讨论的平台工具。
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滇西地区中小学校已经全面复学复课,但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在线教育融合应用才刚开始。地方政府加快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补齐硬件短板;教育行政部门积极探索信息时代的教育治理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管理与服务新业态,集中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并将其辐射到每所学校尤其是偏远农村教学点;学校也对基于在线教育的个性化学习进行实践,开展了家校合育、全员共育平台的构建,助力实现全员全程育人。
疫情期间开展的在线教育,为民族边远山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基本保障,全面深刻地展现了教育信息化的巨大优势和良好效果,进一步激发了教师探索新教学模式的积极性,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加快了贫困地区信息化建设和创新融合应用的步伐。
(作者系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教育部第七批赴滇西挂职干部,任普洱市宁洱县副县长)
《中国教育报》2020年07月04日第3版